
虽然近年来学术造假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但今年学术圈中“论文工厂”的“出镜率”如此之高(已有4起类似事件),仍是让人震惊不已。
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此次公开的造假名单中不乏中国知名医院的身影,清华大学第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大医学院、武大、华科、协和医学院等28个高校、54家医院无一幸免。

论文的有些作者甚至可谓是“身份显赫”,高校校长、院长、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一众学术大佬纷纷沦陷。要知道,在学术界的马太效应下,大佬手中至少握有一项科研基金。而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批造假论文的背后是有基金支持的。
果不其然,这次造假论文中至少有62篇(占比55%以上)的文章获得了基金资助,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就有23项,涉及金额高达1457万元,其中徐州江苏师范大学(共37篇论文)一家就占了8项(有6项用于资助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此外,还有一项科技部中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至少51项省级及以下基金项目,可谓是触目惊心。


与过往不同的是,这些来自论文工厂的文章虽然有着明显有着个性化定制的特点,不似往常模板化的流水线作业,但总归还是具备论文工厂的一些基本特征和破绽:同一图片在多篇文章中重复出现,剪切、旋转、移动图片等。
图片造假盛行,中国是重灾区
追根究底,还是在论文图片上做文章。果然,在学术造假中,图片仍是藏污纳垢的死角。

2016年一项主要针对图片造假的统计研究,分析了1995至2014年一共20621篇学术文献里面的图片,发现其中3.8%(770篇)的数据图含有一定的问题,其中一半涉及图片修改行为,而其惯用手法有以下几种:
1)增/减或伪造电泳条带

2)故意增强结果显示

3)故意模糊、删除背景信息

4)局部修饰条带或利用对比度来掩盖背景

5)图片拼接或剪切

6)图像重复或翻转移动。当然,还有一个更隐蔽的方式是同一个实验对象从不同角度拍摄多张照片,然后用在不同的结果里面。

7)合成图像。虽然此法搭配PS使用,能达到所谓的“天衣无缝”,但真要较真起来,很快就能原形毕露。

同时,报告也特别指出,在纳入特别统计的34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最大的重灾区,其问题图片文章数占全球的49.52%左右,换言之,每两篇图片造假论文中就有一篇来自中国;

选取PLOS ONE在2013-2014年期间的16个月当中发表的8138篇文章,作者分布于348个国家。
而且,图片造假论文比例和影响因子的高低成反比趋势:影响因子越低,图片造假论文比例越高,但这还要具体到各个杂志编辑部或出版商对图片造假论文的识别能力和容忍程度。
比如Spandidos期刊集团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IF=3.899)以12.4%的比例高居榜首,遥遥领先。

毫无疑问,无论是这些数据,还是这次曝光的论文工厂事件,都会再一次刺痛了中国高校及学者的神经。
杜绝侥幸心理:一时造假一时爽,发现就是火葬场!
近年来,中国学术争议事件频发,上至院士,小至小学生,几乎每个案例都会刷新我们的认知。对于学术界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场不间断的大小连环地震。
这些学术不端的新闻一浪接一浪的拍打在人们的心中,让人在震惊之余也屡发疑问:国家已经五令三申:对学术造假“零容忍”,为何还是不断的有各路“神仙”翻车?甚至还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中国学术界到底怎么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因大概有三点:
1)论文造假成本低。和老老实实搞研究写论文相比,造假当然更加轻松快捷,而且方式五花八门,任君选择。
从编造实验数据、捏造不存在的病历资料、PS实验图片、掉包实验动物或试剂,到大段抄袭、全文代写……只要“我”这里抄抄那里抄抄,轻轻松松就是一篇论文,而且只要不被曝光,“我”就能借论文之力,一路青云之上。
对造假者而言,学术造假就像是一场大概率会赢的赌博,赢了就是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所以如此捷径,怎能不受到广大“热爱”学术的造假分子的青睐?与其默默无闻,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研究,倒不如篡改数据,赢得一时的利益。
2)国内审核复查时间长,最后总会不了了之。毕竟,现如今的造假其背后往往都牵扯复杂的利益群体。
中国学术界虽是一个象牙塔,但终究也是一个以传统关系型为主的江湖。当一个学生被曝出学术造假,其导师必然脸上无光不说,也会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
这时,学校少则两个月多则两三年的审核复查制度就产生了,如此两年一过,自然什么结果都没有,最后大家该吃瓜吃瓜,该质疑质疑,就是时候上线第二、第三额造假者了。
3)被发现处罚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落到最后不痛不痒。尽管网上常曰:造假一时爽,发现火葬场,可看看国内那些学术造假的人们,基本上都还活得好好的。
复旦大学“女妲己”李敏学术不端,牵涉到的人清楚明了,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也极其恶劣,复旦大学官宣调查并尽快公布结果,一年过去了,结果呢?不会是在等大家遗忘吧?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被人实名举报63篇论文存在问题,校长大人回应了正在核查论文情况,随后也不了了之。
今年屡屡曝出的论文集体造假事件,牵涉到了多家机构和多名作者,其处理结果呢?
武汉大学基础学院院长李红良,多次被人实名举报学术造假,但依然稳坐官位,且前段时间风头很劲的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的两名小学生,就是他的女儿。
稍久远的韩春雨事件,虽然他获得了河北科技大学的大量科研经费却始终对实验无法重复没有合理的解释,而对他的最终处理便是撤稿然后在该学校继续进行科研。
显然,大多时候,被曝出的造假事件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结果到最后就是不了了之。也许,在相关事件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后,还能再重新“出山”。就目前看来,国内学术造假后果最严重的应该是翟天临,虽然他不是教授。
所以,如此高收益、低风险的事情,想来谁能不动心?而当你通过造假获取很多利益的时候,你就很可能会迷失自己甚至到最后都认为这便是正确的,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造假。而一旦被查出,其结果就是手握多篇造假论文,学术名声扫地。
史上最严新规出台,让学术造假之风无处遁形
虽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但早在2006年,中国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只不过这些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致使现在的学术问题比十年前更严重,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论文工厂”就是典型代表。
不过,在今年本月初,我国出台了《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将从 9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规定除了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工厂”提出了查处方案外,也明确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其惩罚的范围从警告到撤销奖金、奖励和荣誉称号,直至暂时或永久性禁止申请科研资助,可谓是中国迄今最严最全面的学术不端处理法规,也必然能强力扼止学术造假这股不正之风。
总之,尽管论文造假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连根拔起的,但对于学者本身而言,需要牢记科研路上没有捷径,踏实做科研才是正路。毕竟,在以后处理各种学术不端的法律规范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学术不端就是一颗真正的不定时的原子弹,不爆则已,一爆必挂。
所以,作为一个科研人,理应爱惜羽毛,并在心里时刻敲响警钟,因为现在每一个造假的念头,在未来都必然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头。
参考文献:
[1]https://mbio.asm.org/con tent/7/3/e00809-16
[2]https://rupress.org/jcb/article/166/1/11/34064/What-s-in-a-picture-The-temptation-of-image
作为一个科研人,理应爱惜羽毛,并在心里时刻敲响警钟,因为现在每一个造假的念头,在未来都必然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