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由国家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2016年的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启动网页资料说:为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今年华南区的初赛结果耐人寻味。桂林医学院的比赛选手的成绩为特等奖,骄傲地高于广西的老牌医学院,也就是我的母校——广西医大,后者的成绩是一等奖。从微信圈的微妙反应来看,广西医大的人稍感不舒服,我自己的感觉可能比较复杂。
作为基本的事实,桂林医学院近些来的进步是很大的,在不少方面很有特色,有些临床科室甚至明显优于广西医大。然而作为一个整体,两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真实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两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成绩并不一定能全面代表一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本篇博文关注的不是两家学校教学水平的差异。即使广西医大荣获全国特等奖,而同济医学院只拿到五等奖,我还不至于傻到马上认为广西医大的教学水平优于同济医学院。
如果仅仅将这样的临床技能竞赛定位为相当于一场校际篮球赛事,不需要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对待,也是可以饶有兴味地参与的。但是,过程和结果好像变了味。
此事让我想起来“体委”这个有趣的机构,这个机构改称“拿体育奖牌委员会”似乎更恰如其分。国家养一个庞大的机构网络,其工作只为负责遴选和组织极少体育尖子参加各项赛事。经过数十年的运作,我国终于成为了“奖牌大国”,但离“体育大国”还差孙悟空那一个跟斗的距离。实际上,由于时不时闹出一些江湖传闻,我们得到的奖牌越多,在国际上遭人讥讽的声浪就越大,譬如说游泳项目。
与此相类似,各个医学院校筛选出四个“医学生运动员”,由各个学科的老师脱产专职特异性辅导,辅导的方式基本漠视医学教育本身的规律,完全是针对上述竞赛要求来摆阵法,并为此无所不用其极。以前听说过“填鸭式”教学方式,今天的拔苗助长兼嫁接果实的手段分明升级到了“ECMO式”教学。
即使比赛成绩为七等奖,也不是能说明该校的教学水平不高,能说明的只是:脱产老师和遴选入围的四个选手特别不争气,或者运动员临场发挥失误。如果要达到组织者本来设定的目标,则应从所有的医学生中利用电脑软件随机挑选出数个学生,在不能拥有临时的“抱佛脚”时间前提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竞赛,成绩才有可能反映出全体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真实水平。
教育部早些年曾经举办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本人16年前曾经有幸成为优胜者,那是整个广西唯一的一本获奖论文。不知何故,后来该项评选无疾而终。至于说今天风风火火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现在还不知道能哪一年停赛。在我看来,越早越好。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