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牛教授总是能发好的文章?

1、5分都勉强的文章中了10多分的杂志?谁让他是大牛的。

 

匿名用户爆料1:

 

我曾经有幸,帮导师审过一个大牛的稿子,美国某藤校教授,老头已经年近7旬,绝对的业界大牛。老头投稿到一个8分多的杂志上,编辑给了我导师审稿,恰好这稿子工作内容与我方向很接近,导师便让我仔细看看,给个审稿意见。

 

仔细看完,工作做得其实很一般,还有难以容忍的硬伤,5分的杂志都勉强,这个8分多的业界顶尖杂志,怎么也是够不上的,于是详细写了意见,交给导师,同时建议拒稿,过了几天,导师给我个信,说他看完,也觉得工作不行,于是建议拒稿。

 

过了一段时间,遇上导师,聊起这文章,导师说,除了他,其他评委也有建议拒稿的,主编于是拒稿,然后老头不服,发信给主编,把主编一通批评,主编于是再联系我导师,二次征询意见,再次拒稿。

 

半年后,我在一个10分多的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几乎未有改动…

 

2、还没有写好就开始约稿。

 

匿名用户爆料2:

某大牛课题进展到一半的样子,在我看来也就是刚刚有了文章中的第一个figure,nature编辑已约好,发四个月后的封面。所以,大牛的学生也有压力,必须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剩下的工作的,拿到阳性的结果。

 

另一个,国内生命圈里大红大紫的人物,前段时间自己也说过,一个课题做了大半,已有结果,只需一系列验证实验的时候,已经有n和s的编辑天天问候,不断约稿了。

 

3、更有甚者,咨询一下,就给你留了位置。

 

摘录自颜宁老师的微博:

 

15年8月,在瑞士开会。闲逛一会无聊手欠给Science的editor写了一封presubmission enquiry竟然几小时之后就收到回复:“我下周去度假,你能不能本周五之前把文章投过来?”我顿时头皮发麻啊,这是明明白白在告诉你:人家手上已经有something,你赶紧识时务点快投快投啊。话说当时我手上只有两个figure和introduction,别的部分还在优哉游哉呢(因为当时我觉得分辨率低,有点不好意思发表)。不管了,跟学生利用时差,我写一部分就发给他们proof read。6个小时睡眠之后再接力。除了必须的开会,吃住都在hotel,会议安排的游山玩水一概逃掉。终于,在我去火车站之前的10分钟完成了submission;然后坐火车到米兰,在机场查E-mail,竟然已经送出去review了。这是我记忆里面写稿最狼狈、接收最顺利的一次。谁让那是一个太重要的结构呢。来Nature编辑告诉我说,我竟然没把这篇投给他们,有点吃醋,hoho。怎一个得瑟了得。

 

有人曾对发science的难度做过一个比喻:201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河南省有98.2万考生,从98.2万考生中清北一共录取400个人。在中国,科研人员想要发一篇Science论文,比在河南省考上清北的难度更大,从几率上来说,大概是在河南省拿状元差不多的水平。

 

但看了大牛的经历,突然产生一种错觉Nature、Science那些都不是事。可是当你投稿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信心满满的文章被编辑秒拒。

 

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1、 大牛教授发文容易,原因参见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福音》第25章第14-30节

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莫顿考察了决定这样一个效应的社会心理条件和机制,并发现了多重发现的重复功能与杰出科学家的聚焦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杰出科学家会透过他们所发现的研究论述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强化。这种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创造性的科学环境中体验和交往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社会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结果;这种自信鼓励科学家们去探寻有风险但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

期刊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主要表现为:

  • 高产作者群的出现——论文集中趋势

  • 核心刊物的形成——文献集中趋势

  • 作者分布不均衡——作者集中趋势

  • 论文老化加快——时间集中趋势。

2、大牛教授有自己的圈子。

 

大牛们有一定的学术声誉,而且有这些期刊的朋友圈,这点很重要。他们一般都是某一个期刊的主编或者副主编,尽管是在国外,但人性都是相通的。如果大牛觉得自己的工作能达到 Nature, Science的水平高度,而且工作确实不错,中的几率自然比普通人大一些。还好,大牛们自己衡量文章的水平比普通人要高一些,一般一点的工作他们也不会随便投Nature, Science。

3、大牛教授名字背后的诚信价值,不容忽视!

 

为什么?CNS级别的文章,大体上是要发现一些很新奇的结果的,或者很魔幻的技术(就像韩春雨老师一样)。不管是editor还是reviewer,都要考虑一件事情:你这么好看的结果,到底是不是真的?

 

对于Fehr来说,他要是抛出了一些结果,无论是editor还是reviewer,起码不会对他数据的真实可靠程度有严重的怀疑,毕竟人家有学术声誉在那垫着呢;如果对方首先对于你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那么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对你文章做出客观评价?不好量化,但是肯定有影响。

 

所以,大牛教授的文章在发表上的优势,除了圈子以外,其名字背后的诚信价值,不容忽视!

 

4、你不是大牛,期刊不会为了你降低标准。

 

有足够的创新性和漂亮的文章,NCS肯定会发,而且会抢着发,不管你是不是大牛,因为那才是大家应该追求的,也是NCS正常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大牛,即使没有足够的创新性或者足够漂亮也能发。在我看来那是因为NCS自己愿意降低标准,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他们不会降低标准。我觉得有时候不管什么NCS,而是自己心中应该有杆称,但是当NCS和经费,职称关联比较大的话,那就真的有些矛盾了。一般情况下,好的Idea没有上限有下限,一般的或者坏的Idea有上限没有下限,只要做的都是真东西。

 

但是有些例外,比如超出时代水平的Idea发在哪里都有可能。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应该不会有没被发现的牛顿,爱因斯坦吧。毕竟科学界很少像梵高这种。

 

NCS的编辑们可是一群牛人,一般情况下学术审美不会差。甚至是一群学术审美极高的人。

 

5、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大牛。

我再进一步说吧:你要这样想,知道为什么几年前你们领域的文章只能投影响因子2.0的专业期刊,然后在你们文章质量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突然之间AM,JACS,NC都开始大量接受和发表你们非大牛的文章了吗?还不是因为出现了几个别的领域的大牛,跳到你们领域,然后靠自己的名声,灌了几篇NSC,导致整个领域火了起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大牛,人家吃肉的同时,我们还能有机会跟着喝点汤!

6、大牛也是成长起来的,不是从生下来就是大牛。

 

大牛不是生下来就是大牛,我们除了仰望大牛外,还要向他们学习:

 

第一,努力。这一点无须质疑。


第二,想法。有时候比第一点要重要。看有的人举例说什么什么很容易啊,准备个什么什么就可以了。我的老师说过,你看每年最新的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其实都是很小的一点,把这一点研究好了,你就厉害了!还有上课老师说的一些栗子就不举了,重要在于【你有没有想到,想到了愿不愿意去做】


第三,人脉。就像是念书的时候老师带着你发文章是一样的。单打独斗,不是不可能,不过真的很难。【向上看看,多结识一些比你优秀的人。】

杂谈

如何向导师委婉地表达“这周科研没什么进展?”

2020-8-23 21:14:33

杂谈

使用MOE构建基于受体的药效团特征并执行化合物筛选

2020-8-26 20:45:41

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保证内容正确或赞同其观点。
如转载稿涉及失效、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修改、删除相关文章,请留言反馈
Notice: When your legal rights are being violated,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