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有部分项目发布了立项公示。施焕中专家参加了这次的会评,对于这次会评结果,并给出一些建议,总结如下:
1. 现在国自然的申请书从立论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工作基础等等的写作水平都已经相当不错,如果不看工作经历和发表的论文,很难分得出高低。因此,申请人最近发表的论文清单自然而然地成为判断学术水平的根本依据。
2. 学术诚信的极端重要,不得改动文章的作者排名。工作基础部分提供的流式、跑胶或病理等图片不得涉嫌学术不端。
3. 伦理委员会批件非常重要,不得缺少必要的伦理审批。
4. 不得抄袭或者相互抄袭。一些教授培养出来的几个学生同时申报项目,明显能够感觉到数份申请书都由其中一个人操刀,连相应段落的字体和颜色标记都是从一个模板印出来的,工作基础的很多彩图完全一样。(提醒大家,同门之间的标书要相互核对,不得相互抄袭。)
5. 有些学科组从去年开始要求申请人自行将申请项目定性为以下4中科学属性之一:(1) 鼓励探索,突出原创;(2) 聚焦前沿,独辟蹊径;(3) 需求牵引,突破瓶颈;(4) 共性导向,交叉融通。不得夸大事实,比如不是原创,夸大成独辟蹊径。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资助金额 |
新型+A46:A92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 朱焕章 | 复旦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及安全性评估的实验研究 | 周育森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150 |
基于新型数学和统计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 周晓华 | 北京大学 | 147 |
2019-nCoV蝙蝠及人群代表性流行株致病能力的比较研究 | 周鹏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血清学诊断靶标研究 | 周宏伟 | 南方医科大学 | 140 |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响应的机制和干预 | 周芳芳 | 苏州大学 | 139 |
2019-nCoV“不典型症状”感染者的宿主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张文宏 | 复旦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蛋白互作机理研究和靶标鉴定 | 张辉 | 中山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辽宁) | 姚文清 | 中国医科大学 | 100 |
云南驯养野生动物中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调查与验证 | 夏雪山 | 昆明理工大学 | 140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四川) | 吴先萍 |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00 |
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 王辰 | 中国医学科学院 | 120 |
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诱导保护性抗体及其关键功能位点的研究 | 孙兵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40 |
血必净预防2019-nCoV肺炎发生ARDS及机制研究 | 宋元林 | 复旦大学 | 135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华南(广东) | 宋铁 | 南方医科大学 | 100 |
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转录复合物工作机制及抑制剂筛选研究 | 施一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140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华东(江苏) | 沈洪兵 | 南京医科大学 | 100 |
基于遗传多样性小鼠在新型冠状病毒易感性差异遗传学机制的研究 | 秦川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 135 |
基于人口流动大数据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输出感染风险及接触网络传播模型研究 | 吕欣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135 |
基于mRNA-LNP疫苗技术应对新发/突发冠状病毒疫情的应急病毒疫苗开发基础研究 | 刘龙丁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150 |
人口流动及其干预措施对新冠肺炎在湖北省内和跨省传播的驱动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 | 林华亮 | 中山大学 | 139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华中(湖北) | 李中杰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00 |
新型冠状病毒重要蛋白引起宿主应激、免疫反应机制及药物筛选 | 李岩 | 华中科技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华北(北京) | 李立明 | 北京大学 | 120 |
基于血外泌体代谢组学和肺CT影像组学预测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后和抗病毒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 金阳 | 华中科技大学 | 120 |
基于RBD的广谱抗β属冠状病毒B亚群(β-CoVB)新型疫苗的设计及其机制研究 | 姜世勃 | 复旦大学 | 150 |
重组ACE2-Ig免疫融合蛋白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研究及其机理 | 胡适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135 |
冠状病毒通用疫苗和应急疫苗研究 | 侯利华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135 |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华东(上海) | 何纳 | 复旦大学 | 100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抗体组库分析及抗体应答机制研究 | 陈凌 | 广州医科大学 | 135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趋势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跨地域开放系统随机动力学模型 南京医科大学 | 陈峰 | 南京医科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进化及与受体互作促进人群传播的机制 | 曹广文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140 |
感染导致人体淋巴细胞减低机制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 | 曹彬 | 中日友好医院 | 135 |
人类核糖体病中骨髓衰竭和白血病发生的机制研究 | 竺晓凡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 10 |
转甲状腺素蛋白沉积致心肌病/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瑞研究与教育合作 | 周玉杰 | 首都医科大学 | 40 |
俄罗斯远东地区干冷环境和海南湿热环境在慢性气道炎性疾病发病方面的差异研究 | 周向东 | 海南医学院 | 15 |
遏制细菌耐药面临的挑战 | 郑波 | 北京大学 | 14.9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的研究 | 张超 | 天津医科大学 | 14.6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肝癌细胞图谱解析及新型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鉴定 | 王明伟 |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 | 10 |
基于碳酸盐颗粒的VLP疫苗递送体系与免疫治应用基础研究 | 王连艳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40 |
固有和适应性IgA在调控炎症性肠炎中的作用 | 王继扬 | 复旦大学 | 20 |
初级纤毛在决定牙齿形态中的关键作用 | 孙瑶 | 同济大学 | 50 |
新抗菌剂的发现及其机制研究 | 孙承航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15 |
基于大型队列的多组学、膳食结构与心血管代谢健康的研究 | 刘鑫 | 西安交通大学 | 9.9 |
CD109对血管内皮细胞力学性质的作用机制研究 | 刘炬 | 山东大学 | 20 |
RNA剪接异常促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 刘胡丹 | 武汉大学 | 10 |
间歇性禁食对脑卒中后T细胞免疫的代谢重塑对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 | 李佩盈 | 上海交通大学 | 50 |
焦油诱导人冠脉内皮细胞焦亡在心肌梗死斑块侵蚀中的机制研究 | 贾海波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50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UTX在肺癌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抵抗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季红斌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8 |
药用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 | 郭娟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40 |
内地-香港前沿学科发展论坛:恶性肿瘤多学科协同诊治 | 葛明华 | 杭州医学院 | 15 |
通过加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化研究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全球负担 | 杜怡峰 | 山东大学 | 40 |
中英血液学论坛 | 程涛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 15 |
基于深度学习与混合现实的头颈肿瘤显微手术导航系统的研究 | 陈晓军 | 上海交通大学 | 40 |
中以精准医学研讨会 | 陈赛娟 | 上海交通大学 | 23 |
短波红外荧光量子点高效标记干细胞及其活体成像的关键技术 | 陈俊 | 复旦大学 | 20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资助金额 |
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及其遗传进化特征解析 | 张永振 | 复旦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辅助蛋白的功能及与宿主 互作机制研究 |
张荣 | 复旦大学 | 150 |
冠状病毒蛋白选择性拮抗宿主天然免疫 | 于晓方 | 浙江大学 | 135 |
新型冠状病毒的人群遗传易感性研究和遗传筛查体系 构建 |
徐书华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50 |
基于新测序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和基因组学分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王军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135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反向遗传系统及啮齿类感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黄耀伟 | 浙江大学 | 150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复制复合体关键蛋白的功能与潜在药物靶点研究 | 郭德银 | 中山大学 | 150 |
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受体利用介导的种间传播和感染机制研究 | 葛行义 | 湖南大学 | 140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重要复制加帽酶的工作机制研究 | 陈宇 | 武汉大学 | 150 |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与基因演化 | 毕玉海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150 |
鸟类生殖细胞的发育与演化 | 周琦 | 浙江大学 | 30 |
新型碳代谢水稻与甲烷菌、稻瘟病菌及褐飞虱互作和利用研究 | 叶子弘 | 中国计量大学 | 40 |
城市公园变形虫形态与分子多样性 | 杨军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15 |
2型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多组学数据整合研究 | 徐涛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40 |
黄瓜果实表面蜡粉形成调控机制鉴定 | 武涛 | 湖南农业大学 | 20 |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抗病基因的挖掘及解析 | 王宗宽 | 南京农业大学 | 10 |
毛茛科物种水平的系统发育与形态性状的进化研究 | 王伟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14.6 |
水稻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分化及其C4改造研究 | 王鹏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10 |
基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南地区的东亚长足虻生物多样性中心与变化梯度研究 | 王孟卿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15 |
热带森林植物叶片性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其对低磷环境适应机制:跨大陆的对比研究 | 王法明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10 |
中国西北地区脊椎动物区系的起源与动态 | 孙悦华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15 |
适用于链霉菌间高效质粒转移的普遍性转导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 | 芦银华 | 上海师范大学 | 12.3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调控脂肪组织纤维化和能量平衡的机制研究 | 芦小单 | 长春师范大学 | 15 |
植物-土壤反馈作用对寄主植物分布区大小的影响 | 刘徐兵 | 中山大学 | 30 |
EEID:US-UK-China: 新发禽流感病毒的演进与生态传播动力学的前瞻性研究 | 刘文军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450 |
香菇菌丝体多糖-乳铁蛋白复合物结合机理及其抑制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研究 | 刘剑利 | 辽宁大学 | 19.3 |
2020年度海峡两岸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共识研讨会 | 刘光明 | 集美大学 | 12 |
腔肠素类似物激活钙调节的发光蛋白及其突变体的结构和生化研究 | 刘东升 | 上海科技大学 | 15 |
功能性状作为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物种群动态影响的早期预警信号研究 | 李守丽 | 兰州大学 | 8.6 |
光合作用复合物的结构及其在光合膜上的组装研究 | 李梅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0 |
高选择性Y1配体近红外二区探针在脑胶质瘤荧光成像中的研究 | 李娟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40 |
全球食品品质、安全与保障:技术与供应链体系创新 | 黄晓玮 | 江苏大学 | 15 |
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 | 华孝挺 | 浙江大学 | 39 |
中俄植物与昆虫病原真菌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作用机理研究 | 胡琼波 | 华南农业大学 | 15 |
基于目标序列富集测序技术的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和致病疫霉菌多样性研究 | 窦道龙 | 中国农业大学 | 30 |
母体膳食纤维摄入对仔猪肠道发育的影响研究 | 车炼强 | 四川农业大学 | 9.5 |
水稻凯氏带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水稻离子组的功能研究 | 晁代印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30 |
利用单分子实时成像技术探究细菌内蛋白液-液相分离机理以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 白凡 | 北京大学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