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研究论文的引用次数常常被视为学术影响力的一个可量化、客观的衡量标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文献引用中形成了一个“灰色地带”,即通过某种方法来提高引用次数。
近日,刊登在Nature上的一则 Signs of ‘citation hacking’ flagged in scientific papers 的新闻表示,俄克拉荷马市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 (OMRF) 的生物信息学专家Jonathan Wren和Constantin Georgescu发现当研究人员在他人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过多的插入自己的论文时,无论是通过事先安排,还是通过在同行评议中要求加入额外的参考文献,这都可能会在引文记录中留下蛛丝马迹。
Wren表示大量的自引率很容易衡量,但异常的他引率却难以衡量。为此Wren和Georgescu考虑了许多潜在的异常现象。例如,当研究人员经常在别人的论文中收到连续的引用块,或者从一个期刊中获得过多的引用。他们发现,与异常现象相关的一个关键指标是研究人员从他人工作中获得引文分布的整体偏差或不平等性。
但这种分析只能发现异常的引用模式,不能评估一个研究者是否真的为他们的论文安排了额外的引用。Wren表示,根据研究人员他引率的记录绘制偏差曲线,应该会产生一条对称曲线,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大约16%的作者曾经或多或少参与过某种引文操作。荷兰莱顿大学的文献计量学家 Ludo Waltman表示,当引用其他参考文献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时,他对这种区分“操纵”和“非操纵”引文的分析方式感到不舒服。
因此Wren希望编辑和审稿人能够开发一个数据库,明确哪些参考文献是在同行评议时添加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文献计量学家Vincent Lariviere表示,让同行评议报告更加透明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目前一个主要促进这种“灰色地带”形成的原因是研究人员往往能够根据简单的引用次数而获得奖励,这才是最终需要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