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的科研优势在哪里?Biomarker研究套路给你灵感

做科研讲究方法论,对于日常繁忙的医生而言,研究门槛较低的分子标记物(Biomarker)研究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科研套路,既可以平衡临床工作,又能兼顾基础研究。
 
Biomarker检测方式和实验设计思路都相对简单,医生可充分利用临床资源的先天优势,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风险评估、治疗反应、复发预测……
因而,寻找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就成了目前研究重要的热点。无论是基金申请,还是影响因子1分到10分+档次的SCI文章,皆能看到Biomarker的身影。

 
既然如此,同为biomarker筛选,这些高低分文章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别呢?在本期套路课中,解螺旋·蘑菇老师则详细讲解biomarker的快速入门之法,以及课题设计思路。

1

 

Biomarker研究套路中最重要的就是分子,包括且不局限于转录因子和非编码RNA(lncRNA和circRNA)。一旦分子得以确定,那么就可以简化机制研究,从转化医学或潜在医学应用的角度进行科研研究。

而转化研究(临床前研究),作为跨越临床研究和基础科研的交叉研究,其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生物标记物来反映生物学效应。

接着,课程具体阐述了biomarker研究的数据格式:一般检测完循环分子的表达值后,可用基线资料表、单因素分析表、多因素分析表和预后生存曲线图,来分析该分子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同时也介绍了所研究的分子变量作为Biomarker应该具有的特征与可以发表相关文章的期刊杂志。

2

 

随后课程针对Biomarker研究中的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如标本类型、样本收集和病理资料进行了总结归纳,可避免学员们在课题设计之初就陷入先天不足的情况。

 

开展Biomarker研究前,首先要确定研究分子所属的类别。因为不同种类的Biomarker,其对应的检测方法、统计分析、患者分组都是不一样的。

 

Biomarker可依据临床应用、影像和生理标记物、分子类型进行分类

大多数Biomarker研究是涉及临床检测的,因而首先要注意样本的检测来源。一般而言,非侵入的标本要比侵入的标本要好,所以以血液为代表的体液是比较常见的

3

Biomarker最常见的检测方法是PCR、免疫组化和ELISA。至于抗凝剂的选择,一般根据商品化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选择即可。

在明确了样本的来源和检测方法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样本的集合分组。
 
所谓集合,就是Biomarker的研究流程:筛选、验证和应用。筛选是文章必须要有的步骤,后两步则可以提高文章档次。
 

 

而在样本分组方面,主要考虑两个问题:怎样分组和每组几例前者的目的是为了找到biomarker的表达差异;后者主要涉及的是样本量及其统计方法。

4

基于biomarker研究的临床样本主要来自于临床患者个体,课程也对病例收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纳入排除标准和基线资料(患者基本信息)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阐述,避免学员忽略研究中一些细节问题。

最后,课程也将Biomarker研究套路总结为3C原则——Category(类型)、Collection(采样)、Case(病例),为从事biomarker研究的学员提供一种逻辑论证的思维框架。

杂谈

《数据可视化基础》第11章:两个或多个连续性变量相关可视化(一)

2020-8-21 13:08:36

杂谈

特殊时期在美国做临床试验

2020-8-21 13:12:46

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保证内容正确或赞同其观点。
如转载稿涉及失效、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修改、删除相关文章,请留言反馈
Notice: When your legal rights are being violated,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