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坐在屏幕前还是略有忐忑的,毕竟搁笔很长一段时间了,同时也忐忑这个公众号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依旧是我一个创作者,我一个读者,就好像餐馆开张第一天,只能自己做给自己吃一样。我虽然忐忑,但不揪心;我的初衷和方向都是对的,虽然保证不了结果,但想来也不会太差。
生物学背景的我,现在做技术支持类型的工作,而qPCR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不可否认,qPCR目前仍然是核酸定量的首选技术,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很多人会说,qPCR很简单啊,我天天在做,结果看起来也不错,这有什么好讲的?
酸辣土豆丝算是“小菜一碟”了,但能让客人吃出眼前一亮的不多。从选材到准备,从辣椒陈醋的用量到烹饪时间,无一不体现出功夫的深浅。工作的这些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客户,其中不乏985、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越发感觉到,对qPCR这门“古老” (二十多年对于目前生命科学技术的迭代来讲已然不短了)的技术,真正能谈到精通的,寥寥无几。
上周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助教老师跟我争辩新的引物探针要不要优化Tm。她的习惯是,直接用软件预测的值来做实验,发现扩增也还行(下面的文章中我会单独讨论实验优化的问题)。不能说她的做法完全不对,但她肯定是没有优化实验这个意识的;助教老师尚且如此,那她带的研究生就可想而知了。
我有点担忧目前的现状。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意识不到,就会葬送可能的科学发现。内参基因不稳定、统计模型不得当、生物学重复数量不够等等,不胜枚举。我现在意识到,qPCR绝对不似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广袤的领地内杀机四伏,随时让你的努力付诸东流。
而这,就是我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了。往大了说,想为qPCR的普及及规范化尽一点绵薄之力。如果你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那这点绵薄之力就没有白费。
谈点我的规划吧,接下来的一篇文章我会列出整个框架,使得大家对往下的内容了然于胸。我会不断的将血肉丰满起来,分享给大家。这个平台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想更深入了解qPCR的各位科研者的,我也在思考如何更有效的让大家在这个平台进行沟通交流。
最后对我自己提两点要求,一是更新频率在三周一篇推送,重新梳理架构,整理搜集材料,这对我也是不小的挑战;二是每篇字数控制在一千以内,行文风格尽可能轻松诙谐一些(本篇类似于前言,可能沉重了一些),增加可读性。
与诸君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