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会评前会进行二次筛查,有部分人的申请因漏标了代表作的作者星号被遗憾拿下。
近五年来几乎每一年都有因为错标、漏标星号文章作者的申请人被“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早在 2015 年开始,就对这部分加强了管理,今年由于科研诚信建设的要求,更是从严从细,已经有不少惨痛教训了!如是错标在调查起来还比较明显,毕竟属于“张冠李戴”的学术不端了,一般在初审就被“拿下”,是无法继续走流程的,严重的还会列为学术不端意见进行处理。但漏标星号的做法相对隐蔽,有时候是申请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大意。特别是有些文章存在双星号的通讯作者,只给自己打星号,忘了别人的星号,漏标理论上感觉并不严重,但本质上也是一种虚假抬高自己成果的行为,目前均是一票否决!
01.在函评项目时,函评专家通过检索核查时发现,专家在评审反馈中的其他意见中注明这个情况。相关意见通过筛选后,基金委针对性的就知道了,一般学科处经过复核认定后会拿下,严重的提交诚信问题审核认定。
02.在相应会评前,学科处内部会进行专项检索形审。类似于在会评前,相关本子都会再过一遍形式审查,这时候被工作人员发现存在这种情况就会被拿下,哪怕函评意见还不错。
执行相关工作的都是流项主任、兼聘人员;这里也有补充的情况,基金委对于非原则性的某些材料也会主动联系,通知依托单位联系人补齐,存在一点概率,如一些材料扫描不清楚,需要进一步高清版材料等情况
03.极少数在项目会评中专家校验提出异议,往往是有严谨的习惯或是比较熟悉学科领域的专家,此类情况也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推行五篇代表作的优势在这里就大大体现了,在前两关就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相关问题的存在。在上会前的二次检查,单本 5 篇代表作,相对以往,还真的是减负了不少;同时还有专属构建引文库的数据库帮助,相关技术也给与支持,导致效率提高不少。
对此,申请人需注意的是五篇代表认真填写(如实,保持一致性非常重要),不能疏忽了而造成惨痛教训。因为这部分形式审查(单位内预审)也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诚信应对,严格要求。
简单说你个人的代表性学术成果都有”问题(疏漏)”,无论是否有意,结果只能是被“拿下”。不管如何,走了半程,临门一脚,着实可惜。国自然下周将开启重点项目类答辩,重点项目结束,本年度各大学部大规模的面青地项目(除个别学部已完成外)会评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