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 to editor:非官方撰写指南与经验分享

其实这个话题很早之前就在想,Letter to editor 其实是交流获得更深度思维锻炼的一个过程,是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相信大家在看文献的时候会发现,每个期刊都有 Letter to editor 这个部分。
 
Letter 的写作周期通常比较短,且 Letter 是一种有意思的体例,置身其中,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所以,建议大家能多尝试 Letter。
什么是 Letter ?
 
Letter 在不同期刊有不同的名称。
 
比如,在本专业 Top 期刊 Hepatology 之前被称为 correspondence,在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AP&T)被称为 Letter to editor(为方便起见,统称 Letter,下同)
以下是两个杂志对此类文体的相应解释:
在 Hepatology 中,(他们现在已经也改名叫 Letter to editor 了),几乎唯一的要求是少于 500 words,通常他们也只收针对他们近期发表论文的评论;排他要求是原创性的短讯不接收。
图片来源:期刊网站截图
AP&T 的要求与 Hepatology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接收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期刊网站截图
总体来说,这类问题是「杂志」-「作者」-「读者」互动的生动体现。我认为这有点像所谓「杂文」,颇有「匕首」、「投枪」之感,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是交流的有力武器。
 
Letter 还是锻炼语言能力的有力方法。
 
因为 Letter 的篇幅通常非常短,在很短的篇幅里旗帜鲜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隐藏,不拿捏,有时候很多 non-canonical 的词汇更传神,也更犀利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语境,很有畅快淋漓,一气呵成之感。这通常是 original article 写作过程中无法获得的。
Letter 其体例,总结下来无外乎以下几种: 
1. 文中的缺点,读者指出; 
2. 利用文章提供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是对文章数据意义的深化和拓展;
3. 借题发挥,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作者觉得自己的数据或者从数据库获得的数据支持抑或不支持这个说法,然后你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编辑的角度说,他们乐见杂志的论文获得广泛的关注及读者的反馈,愿意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而作者通常也很乐意自己的文章被关注,即便是质疑,他们通常也很乐意回答,解释来自读者的疑问,通常都非常的 nice。
 
欧美的学术很爱 show,我以前所在的组搞了个 webpage,做算法的,就非常乐意别的学者拿这个 webpage 来 try data,老板一来就会问,Bosten 的访问量有多少次?他们在乎被关注,愿意做焦点。
而从读者的角度提出问题,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当然是对 critical thinking 的锻炼了。
 
一个研究摆在你面前,第一步应该学会欣赏;第二步应该学会质疑,知道他为什么好,也要知道他还有什么不足,你提出问题的高度往往也是你自己的高度。
 
第三步,就是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来探讨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data 了,当然其实这一步做的好,可能会是一片新的论文,但是 power 不够,或者时间不足等原因,也可以写成 letter 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点,也是我所经历的,就是 Letter 有时候可能是你通往国际研究小组的敲门砖,我的第一篇 Letter (Hepatology, 63(3), 1052-1052.) 所 argue 的教授,就在日后给了我人生的第一个 international offer (Milan University, Italy)
 
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成就了两年后合作的一篇论文 (Scientific reports, 7(1), 1-11.),也算是交了个朋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牛教授的厉害(比如,两天完成讨论,我相信他绝不可能把这两天完全花在这上面…)。
 
因此,我认为:Letter 对读者来说也是开拓自己视野,广交国际培养的一个方式。
如何撰写 Letter?
言归正传,下面,我就从几篇已发表的 Letter 介绍下这一体例文章的写法。
1. 纯 argue 型
这类 Letter 可认为是这一体例的初级阶段,论文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 defects,抓住其中的 1-2 个点,说明一下,讨论以便读者更有鉴别性的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实际意义等。
举例说明, 在 HEPATOLOGY 2015;62:111–117 中,作者讨论了携带不同 TM6SF2 E167K 基因的丙肝患者在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上的差别。
 
我们发现不同基因型携带者之间的年龄上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认为 baseline 上的区别可能是导致这一比较存在偏倚的存在因素。
其实,这也是临床统计学分析里非常常见的问题,我想有心人都可以去尝试发现。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2. 老树新枝-移花接木型
Letter 也需要机缘巧合,我记得那段时间我是在写别的论文收集素材,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就看见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7;46:236-245. 里讨论了受者术前肥胖和移植预后的一些关系,我记得是西班牙的研究(西班牙是欧洲的肝移植大国,移植数据向来比较有分量)
 
因为他们搜集了不同研究的数据,我看见有梯度效应但是作者并没有进行 dose-response 分析。
 
因此,借着之前的 stata 代码,顺便完成了以下这篇 letter,为这篇文献补充了剂量效应的结果,还获得了一些阳性结果。
 
具体说来就是:我们利用 BMI 将移植物衰竭风险进行分段处理之后发现,术前肥胖的受者,其肥胖程度主要是对移植术后短期(1 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最大,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这种效应是在消减的。
而这篇 Letter 的直接效果是老板一开心,资助了我的一次回国开会的 Journey。同时,此一结论也催生了我们进行的另一个旁支研究,并在两年之后成文发表(Front. Physiol. 10:429.)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3. 借题发挥型
如之前所述,我之前也有论文被 AP&T 建议改成 Letter 发表,我当时考虑了几天,没同意,后来发在了另一个分数比较低的杂志(Per. Med. (2015) 12(2), 67–82)(从后面的经历看来,那时候的决定不够明智)
这一部分,我将以我们引用的一篇 Letter 为示范加以说明。
 
美国移植界大佬 Croome 在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19(9), 2550-2559 发文讨论了大泡性脂肪肝变对于肝移植术后的影响。
 
一个德国的肝移植组,也许,我猜想也是蹭蹭热度,借题发挥地将本中心的数据小 show 了一把,最终没有很明确但是指向性地提出:
 
1. 大泡性脂肪供肝真的;2. 很多单纯的脂肪肝比例不够;3. 在评估脂肪肝的时候必须把更多的数据放进去,做成一个模型更好的评估和取舍边缘性供肝。
其实,如下图所示,他们的类似研究成果也已经以长文形式发表在 HPB surgery(https://doi.org/10.1155/2018/6094936),我们也截图对两篇论文进行比对,说明适度的曝光自己的重要数据,展示其意义,使得 Letter 和 original article 之间比不冲突。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整体而言,我的经验是 Letter 的写作周期通常是 1-2 天,我最长的一篇 Letter 前后也就是一周时间;接收的速度也非常快,最快的半天,慢的也就 1-2 周(我写文章不算快,也不算慢,一般般的样子)
 
Letter 是一种有意思的体例,置身其中,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包括思维方式,包括人脉,也包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等等。
总结起来,对医学研究生来说,有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 关注几个你关心的 Top 杂志
 
像追剧一样的每期浏览,重点阅读,变成他们的忠实 Fans,你会了解他们的品位,从中琢磨出一些学术上在这个领域的动向。
 
2. 努力与大牛交流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思想的活化需要碰撞,idea 也是窜在一起的,大牛也是人,可以努力交流。
 
3. 多尝试 Letter
 
我想起自己的一点经历,我非常佩服的一个大牛,我非常想去他们课题组交流,我给他发自荐信估计不下 10 次了吧,最近他终于回我了,尽管依旧负面和傲慢,我想有机会,总可以努力的。
 
与各位共勉。
杂谈

中国SCI论文撤稿占世界 44% 撤稿数量创历史最高

2020-8-4 8:48:47

杂谈

如何高效阅读英文文献和做笔记?

2020-8-4 18:57:35

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保证内容正确或赞同其观点。
如转载稿涉及失效、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修改、删除相关文章,请留言反馈
Notice: When your legal rights are being violated,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