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要搞学术造假?原因很简单 杂谈 20年7月1日 转载大师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因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造假收益高,被查到的概率低。 先说一下现在国内的科研状态。 首先我们要明白,科研人员在开展学术工作时,他们的科研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的资助,这里所说的科研人员是指在高校,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机构工作,需要用论文评职称的科研人员,不包括那些在企业做研发的科研工作人员,相反,由于企业的研发很大程度上是要商业化的,造假的风险极高。 那么,政府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资助呢,那就要看科研人员的工作量,那怎么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呢,就是看论文,你有好的论文,例如CNS及其子刊,就表示你的工作杰出,你就容易晋升职称,你就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你的收入就高,你所掌握的科研资源就多。 例如国内的一些,像杰青,长江,甚至是院士这些科研界的金字塔顶端人物的收入是普通刚毕业的博士无法企及的,所掌握的资源也远比普通博士多的多,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了国家确实对科研工作重视。但是,如果你没有好的文章,你就申请不到基金,没有基金,你就没有办法开展后续的实验(实验是非常烧钱的),没有好的实验结果,就没办法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进一步影响职称,收入等等。而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在一定年限内,通常是3到5年(有人提到出了是6年,这个具体的年限我也不太清楚),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你就走人。不同学校的标准不同,通常是越好的学校标准越高,而这些标准很难达到,到期你就走人,例如看这个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54767/answer/556393793 在这6年中,学校给这些年轻博士的头衔无论是叫特聘研究员,还是叫什么,本质上就是博后,这些青年博后的压力极大,因为到时没有文章是要走人的。而在这些博后手下的学生也很辛苦。在我现在的学校里,我就见过我们院的学生跟自己的导师(就是这些特聘研究员之类的青年学者)闹翻,因为工作量太大,还要干一些不相亲关的事情,要求换导师,也有退学的。 因此,所以的科研人员都是一切向论文看齐,这样确实比较公平,也容易让一些学校在短时间实现排名上升,但也有极大的副作用,那就是容易造成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容易导致一些大学阀影响国家的科研策略。 再来说一下造假的风险。 科研人员造假后被查处的风险是比较低的,生物学领域是重灾区。现在曝光出来的造假多数就是造假手段太低劣了,让人一看就是假的。例如Western Blot重复使用,免疫组化图片重复使用,这都是一些非常低的造假手段,太容易发现。还有一些不太容易发现的造假,或者是疑似造假的手段,如果是这样,无论如何是发现不了造假的,下面详细说一下我见过的各种挑数据(严格来说也是造假)的手段。 比如在做动物实验时,按照标准的实验方法,同一个实验要重复3次,3次实验趋势相同,有统计学差异,才可以某个结论。假如,你花了两年时间做动物实验,后来发现p值是0.052,没有显著性差异,怎么办,有的人就会剔除掉几个数据,然后把数据再统计一下,把p值降到0.05以下,这种操作在动物实验方面非常常见。 还有就是共聚焦图片,要统计两组的数据是否有差异,那就人为地挑数据,例如我想让A组的数据高,我就专门在A组中挑高的数据,我想让B组中的数据低,我就专门在B组中挑低的数据,这样收集完数据,通常就会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还是动物实验中的病理切片,假如我要做A药改善肝硬化的作用,在比较两组动物的病理切片时,给药组,我就专门挑那些好看的图片,一个病毒切片那么多视野,总能挑出几个比较好看的视野,说明这个药物能改善肝硬化,对照组,就专门挑那些肝出现严重损伤的照片,反正视野那么多,必然能挑到几张严重肝硬化的图片。 再讲一下Western blot,有些曝光出来,说是内参重复使用,其实完全可以再做一遍,但是我实在想不能为什么有些人那么懒,把其他实验的内参直接PS过来使用。有的实验说某个药物能降低否个蛋白的水平,多数都是用WB来做的,其实这种手段非常粗糙,从结果中很难看出来这个蛋白是否降低,上样量我稍微调一下就做出差异,但到底有没有差异,你不知道。 并且在科研中,很多文章套路就是我发现了A,然后做了B,再做了C,最终做了D,然后ABCD串联起来,讲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是很多情况下,在实际做实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就是我做了A,同时还做了CD,也就是说A与CD同步做的,中间再用一个实验B把A和CD串联起来,这样能搞一个大文章,不过,如果这些实验你做了四五年,B实验你就是做出来,怎么办,把A发篇小文章,把CD发篇小文章,你甘心么,很多人不甘心,然后B实验就造假(或者是挑数据,换统计方法等,总之,一定要得到一个阳性结果),这样ABCD就串联了起来,搞篇大文章。 然后其他人看到了这篇论文,重复其中的某个实验,例如B实验,结果重复不出来,这个时候,多数人的做法就是,换篇文献再看看,做不出来很正常,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人怀疑造假呢,可能会怀疑,但是不会去验证,生物实验的周期太长,如果涉及转基因小鼠,可能要一两年的时间,一对转基因小鼠可能是6到10万,加上中间的饲养系列成本,太高了,怎么可能有人去验证呢。 就像前段时间著名的心脏干细胞造假事件,如果你是做心脏干细胞的一个小实验室,你去重复别人的文章重复不出来,你怎么办,你首选怀疑的就是自己的实验技术不行,实验条件不行,使用的试剂不行,根本不会考虑这本来就是假的,因为心脏干细胞可是发在CNS上的文章,作者可是哈佛大学的。然后就采用一些不正规的手段把实验给做出来了。 还想到一个事情,有的实验室比较穷,例如我听我某同学讲过,试剂买回来后,本来是测100个样本的,然后就各个步骤减半,例如本身加100uL的,就加50uL,这样就能测200个样本,这样就减少了成本,但是这数据出来的话,有可能重复出来,有可能重复不出来。所以,有的时候,出于实验室经费的原因,数据的产出质量方面,也会有水分。当你做一个新的实验时候,虽然原理都懂,也知道怎么做,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验涉及的条件多的话,外加上一些意外,很少情况下会一次性成功的,当实验经费并不充裕时,实验数据也会受一定影响。因此读研或读博一定要找个有钱的实验室。 但是,对于药企就不一样,药企的研发是要开发成商品的,没有效果就卖不出去,曾经有药企验证CNS上的文章,发现很多东西都重复不出来。研究论文很难重复,现代科学在什么地方出错了?-MedSci.cn但是,对于药企就不一样,药企的研发是要开发成商品的,没有效果就卖不出去,曾经有药企验证CNS上的文章,发现很多东西都重复不出来,有一次我见我的一个同学在某药企(外包企业)做研发,我问他在药企做研发跟研究所(他是在中科院读的博)有什么区别,同学回答说,在研究所做研究,你要具备的知识面比较广,因为老板会让你做各种实验,并且对实验流程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都是自己安排,去企业的话,自己只负责其中的一小块,并且要做到极致,实验流程,操作都十分规范,规范到什么程度,你哪天养的细胞,传了多少,几点打开的超净台,几点离开的实验室,都要有严格的记录,在研究所,怎么可能记这么详细。因为公司无论做出的是阴性结果,还是阳性结果,反正客户都要付钱。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8a552584ee8 暂就想到这么多,随手写写,再想到的话,我再补充。 又想到一个案例,我某个同学就读研究所的一个教授,这个教授很鸡贼,很有钱。他在上海与北京都有实验室,当上海的实验室的学生做出一个比较漂亮的结果时,他会让北京那边的学生重复一下,看能不能重复出来,总之,就是两边互相重复,结论一致的时候,这个教授才敢把数据往文章里放。 最近又曝出来了曹雪涛院士的造假的,这个不太奇怪,如果你认真读一下曹雪涛实验室发出来的文章(做免疫这块的想必经常读这些大牛们的文章),会发现一些规律的。 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造假(里面我还看到有跟我同届的硕士),其实中国药科大学假造的不止他一个实验室(除了这个实验室外,我至少还知道三个,这是他们的学生亲口告诉我的):该中国学者25篇论文被质疑,涉嫌重大学术不端!我们离学术诚信还有多远?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造假(里面我还看到有跟我同届的硕士),其实中国药科大学假造的不止他一个实验室(除了这个实验室外,我至少还知道三个,这是他们的学生亲口告诉我的): https://mp.weixin.qq.com/s/X44kUdZgC0u_3LsWzaTc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