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推进需要不同的观点、批评甚至激烈的辩论,学会发表不同的论点以及回应争议是研究和发表论文的必经之路。论文作者在现有知识的背景下设计实验,并向编辑和审稿人说明研究发现是全新的;审稿人则对研究进行评估,给出意见并附上原因,特别是当他们不同意作者观点时。但是,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合作有时并不顺利甚至不愉快,为了深入了解同行评议流程,今年年初,Nature 对此进行了两次简短的民意调查。

在Nature Research 进行的一项调查中,23%的受访者(共108人)表示他们曾遇到过来自作者的不恰当言语;另一项对295位论文作者的调查中,48%的受访者对现在同行评议的流程持肯定态度,5%的人否定,47%的人持中立意见。
除此之外,Nature 还收集了作者对编辑的建议。在100多条回答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建议是:“编辑和审稿人应该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一名受访者写道:“可以诚恳友好地给出该杂志不能发表论文的原因。”还有人写道:“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激励的反馈”以及“请注意不要使用粗鲁或不恰当的语言。”
显然,同行评议的流程还有待改进,一种方法是提高其透明度——将审稿人的意见与论文一起发表,如果审稿人愿意还可以署名。近几年,这种方法越来越流行,它鼓励审稿人提出清晰的论据去支持他们的论点,并说明建议或不建议发表的原因,而这在审稿人要求论文被修改的情况下特别有价值。
同行评议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无论是谁,最终都将会站在同一战线上:在这个过程中,审稿人投入数小时的时间给出意见;期刊编辑帮助作者发表论文,并将引人注目的科学发现带给公众;作者通过评议完善了研究工作并顺利发表论文。
对文章的批评可能让作者很难接受,但作者也明白基于数据的分析是对审稿人和编辑的最有效回复。许多作者本身就是审稿人,有些是期刊编辑,这都有助于他们从这些角度评估研究。
一位参与调研的作者说,如果编辑、审稿人和作者三方能像同事一样去交流讨论,去解决一个共同的难题,将会对论文顺利发表有所帮助。但这太难了,因为科学研究往往是充满竞争的,而发表研究成果,无论好坏,仍是职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