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很多事都是利益和风险并存,比如股票,商业投资等等。在学术界也是一样,利益也会左右部分人的想法。
每年低质量的论文产出犹如人类生活产生的垃圾一样多,数不胜数,全世界每年高达百万篇的学术论文,到底有多少能真正推进人类科学的进步。
这两年,学术造假事件屡屡曝光!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总会出现此类事件?
当然,学术规范肯定是有的,但总有人会逾越这些规范!就算人们心知肚明,但为了守住自己的那一份利益,没有人愿意做《国王的新衣》中那个「多嘴」的孩子!
学术伪装的成本实在太低,利益巨大,故而造成了这个混乱的局面。与科研论文等成果直接相关的就是头衔的晋升,经费和招生资格的来源,确立自己学术圈子地位的根本,荣誉和一大堆好处等等!
利益好处就像魔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抗住的!
图片来源:笔者自己做的
中低影响因子(IF)的 SCI
是低质量论文和学术造假的重灾区
最近几年,大家对于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很多人自发的检查,曝光了较多的学术不端,在学术论文质量方面打了一剂强心药!
但是细细品味,发现大家的关注点都在《Nature》、《Science》、《Cell》等这样的顶刊,也不会有太多的关注低影响因子的论文。就如同大明星上热搜带来流量,所以获得关注,十八线小明星则无人问津。
而且指出的学术造假堪称「弱智」,譬如图片重复使用,PS 修饰等,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
那么对于那些低影响因子的论文呢?笔者认为这才是造假敷衍的重灾区,这一部分论文最容易出现批量的低质量文章。
以国内为例,5 分的 SCI 论文在高校已经就是非常好的了,而且 90% 以上的老师产出的论文都在 5 分左右,这些论文不会受到太大的关注,所以即使有「瑕疵」,也不会有人深究,这也给许多人钻了空子。
此外,目前找造假基本上等于是在玩「找不同」游戏,重复利用图片这是多低端的造假!曾经听一位老师说过,基因定量的结果谁的可信,就是用数字做的图,自己脑海中都可以脑补,想象出需要的趋势等。
所以,对于论文质量的把控不仅需要着眼于那些高分论文,同时关注低分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