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医学人才培养非常混乱,让医学生潜心做科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今年带来了 5 份提案,涉及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严惩贩卖医学论文、加强学生健康教育等。
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87年起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等。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THEMIS 研究(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COMPASS研究 、RELAX-AHF-2研究、BEAUTIFUL 研究、PARAGON-HF研究、DAPA-HF研究等。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49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主译专著1部、中文专著21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第9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European Heart Journal》编委。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被授予“科技精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树兰医学奖”、 ”“白求恩奖章”、“十大最美医生”、“ICI心血管创新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在一份《关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提案》中,葛均波建议适当缩短医学硕博人才培养学制。这份提案是他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
葛均波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很多方面亟待理顺。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的医学教育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为我国人民健康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医学教育长期沿用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包括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往往是医学院毕业后分到哪个科就一辈子成为这个科的医生、专家。」
葛均波表示,近年来,教育部连同卫健委通过采用「上海模式」,将我国过去混乱的 4 年制、5 年制、6 年制、7 年制以及 8 年制的医学教育统一转化成现在的「5+3 模式」,以 5 年制医学人才培养为主,毕业后进行 3 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保留了 8 年制的医学博士培养。
但是他同时指出,各个学校的「四证合一」(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执照)、临床型专业硕士、临床型专业博士、科研型硕士、科研型博士等众多体系仍然造成了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混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这种混乱的培养模式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很多年轻医学生浪费多年时间。」
对临床医生的培养在「5+3」模式下完成规范化培训后,就可取得医师执照。但是如果培养科研型硕士或者博士,就必须再参加研究生考试,进行一年的基础课学习,第二年进入临床科学研究,再过一年又要面临找工作和考博士研究生,培养科研型博士还要再进行同样的三年循环,相当于学生取得医师执照后,还要再花 6 年时间学习。
葛均波认为,两次的基础课学习浪费了时间,而且大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课题与硕士阶段没有任何联系和连续性。
针对上述问题,葛均波建议,临床型人才「5+3」培养后就应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成为好的临床医生和未来的专科医生,这样也能和国际接轨。「美国医学培养是大学 4 年 + 医学院 4 年授予 MD 学位。」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葛均波建议,5 年医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能把硕士和博士打通,设为 4 年学制,这样为学生节省 1-2 年时间,而且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潜心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对于希望进行科研工作的临床型博士,可以考上述科研型博士,毕业后具备医学博士和博士双学位(MD, PhD)。」葛均波表示,「如果科研型博士希望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他们也可以参加 3 年规范化培训,取得资格证后成为双博士(PhD, MD),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规范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使医学教育同质化。」
葛均波长期关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去年他就曾提出:应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他认为,从供求角度分析,医疗机构每年招收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的人数,输出端与需求端存在严重的失衡。这是因为高校在不断扩招的同时,未能兼顾教育质量。
在另一份涉及论文的提案中,葛均波委员建议,亟需针对医学论文贩卖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将有医学学术研究买卖的主体双方纳入征信体系之中,营造正确严谨的学术环境和人才评价机制,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和医疗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为优秀的医学科研工作者正名。
他表示:「由于利益驱使,科研工作者中也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的乱象。这不仅助长了学术腐败之风,造成了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于医学人才培养。」
葛均波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在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SCI 成为在职称晋升、人才计划和奖金发放的主要衡量指标。」他说道。
针对目前绝大多数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经费、科研评价、编辑队伍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异化的现象,葛均波建议,加强对现有已初步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进行全面支持,包括资金、人员编制、出版政策等方面,重奖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成果,并鼓励科技工作者将优秀文章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传播。
陈义汉:探索试行“5+3医学博士”,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一次“大考”,也将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改革。
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委员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临床特长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和干预。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 Commun》、《J Clin Invest》、《Am J Hum Genet》、《Circulation》、《PNAS》、《Cell Res》和《Circ Res》等刊物上。他的科学发现曾经被评为国际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年度突破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他是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今年提交《关于试行“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的提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再一次敲响了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警钟。”陈义汉呼吁,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陈义汉介绍,医学教育作为一项终身教育,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接受的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
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医院接受的专业化培训;
继续教育——在完成毕业后教育后,为了顺应医学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
虽然世界各国均高度认同这样的连续性医学教育过程,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破题。
以第一阶段的医学教育为例,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是医学院校教育的学制长短不一,包括3年、5年和8年等学制。而第二阶段的医学教育,即毕业后教育的时长和学位也不统一。尤其令人困扰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医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方式纷繁复杂。
另一方面,我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差异明显,院校之间难以对接,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接轨;医学教育第二阶段的认证方式也有所欠缺,迄今为止缺乏全国统一的认证评估标准。
对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陈义汉认为,这些问题都已严重制约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推进“知识、素质与能力三位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陈义汉院士建议,建立中国特色的“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探索试行 “5+3”学制,培养临床医学博士。我国医学院校仍然以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在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可有效衔接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适合中国国情,也与国外“4+4”学制培养临床医学博士殊途同归。
陈义汉同时建议,可试行与“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的配套工作体系。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的灵魂,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医学教育的助推器,应在充分借鉴国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扎根中国大地的国际医学教育平台,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具体方案可以是:实行以1年强化预科教育、2年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教育和2年以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的临床实习轮转教育。此外,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在强化通识基础的同时,将职业素养、公共卫生和大健康等理念贯穿其中。
此外,可借鉴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认证体系,在“中国住院医师培训核心胜任力框架”的基础上,力推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证体系落地生根。
1. 医学培养确实目前存在问题,精英人才不愿学医,后辈人才不足,急需改革。
2. 医院评价体系确实存在问题,催生出论文贩卖现象,急需打击。
1. 以后医院招聘是不是会要求“MD, PhD” 双博士学位?
2. 如何改进医院评价体系,有替代论文的评价方案吗?
3. 基础医学院可以转临床了?临床毕业生是否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4. 已经规培浪费青春的小伙伴何去何从?难道又是被牺牲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