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指出,我国的医学教育包括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学生见习、实习,医生培养,往往是医学院毕业后分到哪个科就一辈子成为这个科的医生、专家。有些8年一贯制的医学生做“论文”的时间只有3-6个月,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科研。
近年来,教育部连同卫健委通过采用“上海模式”,将我国混乱的4年制、5年制、6年制、7年制以及8年制的医学教育转化成现在的5+3模式,以5年制医学培养为主,毕业后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消了4、6、7年制的培养模式,保留了8年制的医学博士培养。
但是,近来各个学校的4证合一,临床型专业硕士,临床型专业博士,科研型硕士、科研型博士等等众多体系使医学人才培养非常混乱。更重要的是混乱的培养模式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很多年轻医学生浪费多年时间。比如,对临床医生的培养5+3后完成规范化培训就可以取得医师执照就可以了。
“如果培养科研型人才又要参加研究生考试进行一年的基础课学习,第二年进入临床进行科学研究,刚刚开始一年就面临找工作和考博士研究生,如果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第一年重复基础课,第二年进入科学研究,刚刚开始又面临找工作,没有一段整装时间让研究生潜心科研!而两次的基础课学习浪费了时间,而且大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课题与硕士阶段没有任何联系和连续性”。葛均波院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为此,葛均波院士建议,对于临床型人才5+3培养后就授予医学博士,成为好的临床医生和接下来的专科医生。如果培养科研型人才5年医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建议把硕/博士打通(学制4年,这样为学生节省1-2年时间,而且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潜心研究),潜心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果临床型博士希望进行科研工作可以考上述科研型博士,毕业后具备双学位(MD, PhD)。反之,如果科研型博士希望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他们也可以参加3年规范化培训,取得资格证后成为双博士(PhD, MD),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规范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使医学教育同质化。
我们来讲下上海模式,讲简单点,就是科研型博士规培也是3年了,从2020年开始推行。当2019年“上海模式”硬推行的时候,2019级刚入基地的规培生可以说是吓尿了(以往规培时间各家医院不同,最短的为1年,以下仅为本人猜测:因为有的医院待遇太差了,在上海吃不饱饭,或者有的单位规培工作量太大,身体受不了,因此通过短年限来吸引规培生)。
但上海模式在2019级硬推广过程中,遭到了2019级上海规培生的顽强抵抗,故事太长,简单地讲下:
最后故事的结果是:2019年规培生按照各家医院旧方案(规培年限减免),2020级规培生按照“上海模式”,即科研型博士3年。如果全国推广开来的话,我们可以算一下科研型博士的年龄,18岁上大学,23岁上硕士,26岁上博士,29岁毕业,再加3年规培,32岁毕业。这是博士能正常毕业的情况,假设不能正常毕业……不说了,科研型博士苦呐。
再来谈谈葛俊波院士提到的“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有多复杂。美国没有临床医学本科,本科毕业后申请医学院四年读完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再经过Residency和Fellowship来执业;英联邦国家本科直接去医学院5-6年读完获得内外全科学士学位(MBBS),再经过培训和一系列资格考核来执业。而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好像杂糅了美国、英国制度,再掺杂了些本土特色。
中国几乎拥有这全世界最复杂的医学教育制度,我们盘点了一下所见过的医学生读博之路:
(1)5年临床本科+3年专业型硕士+3年专业型博士
(2)5年临床本科+3年专业型硕士+3年科研型博士
(3)5年临床本科+3年科研型硕士+3年科研型博士
(4)5年临床本科+3年科研型硕士+3年专业型博士
(5)8年制专业型博士(少数几所大学)
(6)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指的跨度非常大的专业转来学医,比如本科学计算机)+4年专业型博士(上交,协和等)
(7)9年专业型博士+科研型博士(MD+PhD)(协和)
(8)5年临床本科+3年四证合一+3年科研型博士
(9)5年临床本科+3年四证合一+3年专业型博士
(10)5年临床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补申请专业型硕士(这两年才有的好事,可以补申请学历,详见《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3年专业型博士
(11)5年临床本科+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补申请专业型硕士(这两年才有的好事,可以补申请学历,详见《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3年科研型博士
(12)5年临床本科+5年硕博连读科研型
(13)5年临床本科+5年硕博连读专业型
(14)7年制临床+3年专业型博士
(15)7年制临床+3年科研型博士
(16)6年制临床(本科+研究生一共6年,不过已经废除见不到了)
(17)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3年科研型硕士+3年科研型博士(不过很多年前这类童鞋就不能考执业医师了)
(18)5年临床本科+2年专业型硕士(2012年被废除了)+3年科研型博士/专业型博士
(19)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医学双学位待遇)+上面这通操作
(20)专科升本科+上面这通操作
(21)军医+等待分配+上面这通操作(假设部分人有深造的机会)
(22)5年临床本科+上面这通操作+没考上博士+签署定向支援西部读博
(23)以上是全日制,把全日制换成在职又能延伸出一些类目
(24)据说还有七年制本科+升级成九年制的本硕博连读
(25)浙江大学医学院巴德年医学试验班
这件事说明什么?想读博么?条条大路通罗马。
上述道路的主体主要包含4个变量,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证合一,还没有另外两个主要变量,住培和专陪,还有些小变量包括在职+军医+定向支援+双学位等,这些变量可以穿插在其中,增加医学生求学道路的复杂性。
以上是它的复杂性,接下来我们谈谈现行制度的灵活性。
1、如果你读了科研型,但是想过过临床瘾?没有关系,临床轮班这个可以有。如果你读了临床型,但是想尝尝做实验的味道?没有关系,进实验室这个可以有。即科研型和临床型是按照需求互通的。
2、四证合一、专业型硕士、专业型博士和规培他们都是在临床上干活,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分你我。
3、如果你读了本科直接去了规培,不需要时光机器,现在有政策可以补张硕士专业型学历。
4、四证合一可以省去住培,而专业型博士据说可以省去专陪。
正是因为它的灵活性,又进一步衍生出一些深奥的问题。
例如:有了规培为什么还要实习一年?专陪和专博与规培和专陪并轨,那么他们与仅仅参加了规培和专陪的学员有什么异同点呢?为什么专业型硕士和四证合一干的是一样的活,而专业型硕士要规培?为什么八年制和专业型硕士活是一样但是两者的薪资水平完全不一样……
学医这事就像重庆的道路,一个路口走错了,那再绕下来就得好久好久了。
但是可喜的是,这届80、90后的医学生,通过各种路线到达了终点,只不过有些人长点,有些人短点,有些人绕了远路,有些人操了近路。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熬过来了。虽然我们经历了历史上最复杂的培养制度,但不生气,这把年纪养身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