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武汉市出现,很快世界各地陆续爆发新冠疫情。截至目前(5月21日),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500万例,死亡人超过32万。目前对于新冠肺炎仍没有特效药何疫苗问世,这种大流行还将持续。对公共卫生的关注以及对有效治疗措施的迫切需要,需要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传染性和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2020年5月20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Wang Shengyue等人在 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Viral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COVID-19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上海的326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分子和免疫学数据,对比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表明新冠病毒在疫情爆发初期至今显示出稳定的进化过程,但这些病毒的进化并未显著影响患者的临床结果,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影响最大的还是自身因素,如年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因子风暴等。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上海的326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分子和免疫学数据。由112个高质量样本组成的SARS-CoV-2基因组序列与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中的序列显示出稳定的进化过程,并暗示了在武汉疫情暴发初期,有两个具有不同暴露史的新冠病毒主要谱系 。然而,它们表现出相似的毒力和临床结果。淋巴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入院后CD4+和CD8+ T细胞数量减少,可预测疾病进展。在治疗期间,观察到重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IL-6和IL-8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并与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相关。疾病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似乎主要来自宿主因素,例如年龄,淋巴细胞减少症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而病毒的遗传变异并未显著影响患者临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