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近2年的发文量如下图所示,新刊发文量不太稳定,正在探索合适的年发文量阶段。截止2020年4月7日,2020年的发文量为46篇。
粗略统计论文第一作者的国别信息,发文量超过2篇的国家如下图所示。中国发文量94篇,美国发文量20篇。
粗略统计论文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信息,发文量超过5篇的机构如下图所示。中科院发文12篇,国外机构中,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共发文5篇。
这里简要介绍部分论文的(通讯)作者信息:
- Joel K.W.Yang: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
- 翁红明: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曾获得“科技盛典——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团队奖”、“物理所科技新人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学金”。
- 殷亚东: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2011年上榜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顶尖百名化学家(Top 100 Chemists,2000-2010)和全球顶尖百名材料学家(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2000-2010)榜单,殷教授在化学领域的世界排名是第55位、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世界排名是第2位。目前,他担任多个期刊编委。
- 陈军:南开大学教授、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纳米首席专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天津市首批杰出人才,曾获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目前,担任多个期刊编委。
- 张翼:中南大学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培育1项。
- 陈少伟: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化学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曾获国际电化学学会田岛奖、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事业奖和美国的Cottrell Scholar Award等奖项,担任多个期刊编委。
- 赵远锦:东南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国新锐科技人物。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是RSC会士、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 崔铁军: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1层次人选,连续3次入选爱思维尔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
期刊编委拥有黄维、曹雪涛等诸多顶级科学家,这里简要介绍期刊的部分编委。
- 崔天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曾获得日本、德国多项奖金、巴黎东部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杰出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院的杰出访问学者、中科院/Nature集团杰出编辑奖、ASME 会士;是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创刊执行主编。
- 黄维:西工大教授、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多个国内外高校的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目前,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 Ajith Abraham:捷克奥斯特拉发技术大学教授,IEEE SMC软计算技术委员会主席,50多个国际期刊编委会委员,曾受邀在50多个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部分论文入选ScienceDirect 2008年以来25篇最热门文章。
- Markus Antonietti: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教授、所长,是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曾获德国化学会Liebig-Denkmunze奖、法国科学院Humboldt-Gay Lussac奖、法国化学会Grignard-Witting奖、英国Macro Group 终身成就金质奖章等。入选ISI世界前5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近十年来有66篇文章被评为SCI“高引用论文”。他还担任十多种重要国际期刊的国际编委。此外,他还是世界经济论坛“纳米科技”理事会主席,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成员。
- Christoph J. Brabec: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教授、电子和能源技术材料学院院长,连续5年度入选汤森路透全球材料学科“高被引科学家”,曾获“有机光伏领域专利数量最多的年度发明家”、有机电子/太阳能电池领域十大引用研究人员之一、过去10年中前100名材料科学家排名第12等荣誉,担任多个期刊编委。
- Gautam Biswas:教授、美国软件集成系统研究所(ISIS)科学家,IEEE和国际预测与健康管理组织会士。
有关该期刊对论文的要求如下图所示(截图来源于官网),可以看到,期刊多次强调“high-quality”、“new”、“innovative”、“important”等词。
Communications Physics期刊的发表标准如下图所示(截图来源于官网)。期刊重点强调“能为特定研究领域带来新见解”。
我们将两个期刊的发表标准翻译成中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大致得到如下结论:
- Research的“能解决某个领域的重要问题”至少是不低于Communications Physics的“能为特定研究领域带来新见解”。当然,这仅纯粹地基于期刊的官网描述,而给出的纯理论意义的观点。
- 不可否认的是,Research目前暂落后于同年生的Communications Physics半拍,毕竟前者2020年3月才被ESCI收录,而后者早在2019年下半年就被SCI收录。
- 实际上,Research和Communications Physics起步时间均较短,它们较客观的定位还需结合各自未来几年的发展结果来分析。
期刊自创刊以来,具有如下优势:
- Research是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联手打造的期刊,是Science自1880年创建以来第1本合作期刊
- 具有一支顶级的编辑队伍
- Research开展了对中国两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各学科国内外高影响力学者的约稿和宣传工作
-
文章的作者主要来自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 - 希望通过Science的高影响力国际化传播平台和丰富的国际化高端学术资源,快速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在短期内办成一本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际著名综合性科技期刊。
综合各方面因素,期刊定能在近年内再上新台阶。
从期刊2020年所发表论文中随机抽取39篇论文,统计录用周期,如下图所示。最短、最长录用周期分别为31天、208天。基于平均数、中位数统计的录用周期分别为82天、73天。由此可见平均,论文的平均录用周期约为77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