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近3年的发文量如下图所示。由于创刊时间不长,年发文量不太稳定。2020年1~3期共发文76篇,2020发文量接近或稍过300。
期刊2017、2018年度共发文262篇(Article和Review),截止2020年4月18日的2019年度引用量为2057,所以实时IF-2019为7.851。
针对期刊2017、2018年度所刊的论文,统计作者所属的国别信息,如下图所示。中国发文量最多,达170篇,而德国、美国发文量均为31篇。
针对该刊2017、2018年度所刊的论文,统计作者所属单位,如下图所示。中科院、苏州大学发文分别为47篇、24篇,国外机构中,新南威尔士大学发文7篇。
统计此刊2017、2018年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信息:
- 刘烽:上海交大教授,2016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项目,曾获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亮点奖、中国优秀海外留学生奖、知社年度科技新锐特别奖、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曹镛: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陈棋:北理教授,2016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项目,2019年,入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张毅:南开大学教授,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委员,天津市真空学会常务理事。
- Ronn Andriessen:博士,Solliance总监,为100多项专利申请和50多种科学出版物做出了贡献。
从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中随机抽取42篇论文,统计论文录用前所历经的审稿次数如下图所示。
统计所有论文的一审周期,如下图所示。最短、最长一审周期分别为16天、136天。采用平均数、中位数统计的一审周期分别为39天、33天。由此可见,一审平均周期约36天时间。
统计38篇历经二审论文的二审周期,如下图所示。二审最短、最长周期分别为8天、45天时间。采用平均时间、中位数统计的二审周期分别为25天、22天时间。综合两种方法,二审平均周期约23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