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特定炎性因子以降低COVID-19轻中症转重症的建议

目前,防止新冠患者从轻中症转为重症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因子风暴的产生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最近曹彬教授和王建伟教授团队在Lancet. 2020 Feb 15 论文中提示新冠状病毒肺炎轻症和重症患者血清中的炎性因子有很大不同。提示炎症因子在该病毒引发重症肺炎的病程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炎性因子风暴的起源还不太清楚。
 
中山大学张辉邓凯教授团队在Plos Pathogen 上发表题为 Two waves of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are released during the influenza A virus (IAV)-driven pulmonary immunopathogenesis 的研究。该工作研究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后,肺部组织的免疫细胞(16000个细胞)演变和基因表达的过程,从而全方位展示了在感染后的第1,3,5,7,12天,产生炎性因子的细胞来源,以及病毒所攻击的免疫细胞。
研究发现,炎性因子释放由两波组成:第一波出现在感染后第1-3天,主要由有流感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复制的PDL1+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主要炎性因子有Ccl4 (MIP-1b), Cxcl2, Ccl3(MIP-1a), IL-1a, IL-1b等;第二波出现在感染后第7天,虽然已经检测不到病毒,PF4+巨噬细胞仍然大量释放炎性因子。主要有Cxcl1, Ccl7, Ccl8, Ccl12, Ccl24,C3ar1等。
 
临床建议:
炎性因子的释放是把双刃剑,适当的释放有利于控制感染,但过于凶猛就应该适当控制。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关于流感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小鼠模型, 与新冠肺炎还应该有所不同。但是,近来有新冠临床数据表明,除IL-6外,IL-1a, IL-1b,Ccl4,Ccl3在血浆中也明显增高。因此,结合我们的发现,对于有明显炎性因子风暴患者,尤其是突然转为重症者,应该高度怀疑中性粒细胞浸入肺组织并大量释放这些炎性因子。
因此,我们建议临床上可以考虑使用:
1. Anakinra(阿那白滞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所产生的人IL-1受体拮抗剂;
2. 卡纳单抗(Canakinumab,商品名为Ilaris),以白细胞介素(IL)-1β为靶标;
3. CCR5拮抗剂马拉韦罗(Maraviroc)(Ccl4和Ccl3以CCR5为主要受体)。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8334
研究进展

刘铭/关新元合作团队揭示新的肿瘤分子分型及特异性药物靶点

2020-3-13 19:15:11

研究进展

李洪林/徐可团队发现强效抗新冠病毒候选和临床已有药物

2020-3-13 19:16:23

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保证内容正确或赞同其观点。
如转载稿涉及失效、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修改、删除相关文章,请留言反馈
Notice: When your legal rights are being violated,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