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WB实验关键,一支高质量抗体可能在一次成功实验中占据50%以上的地位。然而事与愿违,价格便宜的抗体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样,某些大家公认的抗体品牌虽然质量稳定,但动辄高昂价格注定这些抗体比金子更珍贵。其次,要获得稳定数据,频繁更换抗体肯定不行,况且A公司抗体向来以质量不稳定著称,接下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尽量节约抗体使用?如何尽量利用这有限的抗体做更多实验?
1. 前期实验摸索出来的条件是Bcl-2抗体需要1:200稀释,Cyclin D1抗体需要1:300-1:500稀释即可。要节省抗体,用传统培养皿内浸泡PVDF膜孵育方法至少要3ml以上液体,而这样体系中Bcl-2抗体需要10:1以上,Cyclin D1抗体需要约10:1。虽然抗体可以回收,但回收后的抗体保存时间有限,最多也能做几次实验。因此,我们先排除这样的反应体系。
2. 请教其他实验室老师后,他们是在杂交袋中孵育,使用抗体较少。经过尝试,这个方法做出来的结果不太稳定,经常出现条带模糊、显色较浅甚至同一条带显色深浅不均的情况,我们考虑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杂交袋和PVDF膜表面相互摩擦,影响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另外,虽然杂交袋抗体用量较少,但是杂交袋内抗体稀释液不能均匀分布在PVDF膜的表面,可能是导致显色深浅不均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种方法也被我们放弃了。
3.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发现实验室常用的封口膜(parafilm)具有明显的疏水性,水滴滴在封口膜上不会散开,而是像荷叶上水珠一样浮在封口膜表面。这启示我们,用封口膜将抗体稀释液“托住”,把PVDF膜覆盖在上面孵育,PVDF膜和封口膜之间形成一个“三明治”样结构,通过表面张力抗体液悬在中间,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抗体,也能保证抗体的均匀分布(如图)。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主要步骤包括:
(1)把封口膜贴在桌面或者小盒子中;
(2)根据PVDF膜大小,按一定比例制备抗体工作液500-1000ϰl,混匀后滴在封口膜上,注意尽量不要有气泡;
(3)把PVDF膜蛋白质结合面向下缓慢盖在液滴上,反复提起、放下几次,使液体均匀分布;
(4)用棉签轻轻压迫PVDF膜,赶走气泡。此步至关重要,一定要确保没有气泡,以免阻碍抗原抗体结合;
(5)用小纸盒或盒盖盖在整个体系之上,防止蒸发,常温孵育2小时或4摄氏度孵育过夜后常规洗膜和孵育二抗,然后显色;
(6)用后的抗体可用移液器回收,加入叠氮钠,置于EP管内4摄氏度或-20摄氏度备用。
用第三种方法,每次只需要数微升或更少抗体,且结果很满意,回收抗体再次使用甚至第3次使用仍然可获得叫好的结果。如此精打细算,我们是不是节省了许多比金子更为贵重的抗体呢?
1.针对实验问题,抱着实验室protocol不放虽然不违反原则,但也无法彻底解决根本问题。善于听取他人经验和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往往能找到捷径。
2.WB是一种成熟实验方法,但是整个实验过程中变数极多,结果常常让人困惑。通过仔细分析原因和不断探索,往往能找到症结所在。如果我们在使用杂交袋的过程中,得到的条带模糊甚至深浅不均,我们开始怀疑是否是蛋白样品本身的问题,用常规方法排除这种可能后,同学提出了一个看似低级的观点“抗体分布不匀”,而事实证明的确是这个问题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稳定。这也告诉我们,当实验出现问题时,不要总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有时候也许问题的本质就是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小细节。
3.无论是实验还是生活,一些点滴的细节常常能给我们启示。如封口膜上的水珠,谁会把它与WB联系起来呢?也许是迫于困境,看到封口膜上滚动的水滴,灵光一现的联想成就了这个节省“黄金”的小点子。善于观察,多动大脑,貌似不经意的小操作可能成为解决困境的关键。
一双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可以成为你打开科研难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