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官方回应研究生跳楼!弱势的学生该如何对抗渣导师

2019 年 9 月 2 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陈泽民在西十二教学楼五楼跳楼自杀,因抢救无效身亡。

 

陈泽民系华中科技大学 2016 级录取计算机系研究生 (专业型 2 年),本科河南农业大学,先天缺陷白化病,天生视力三米外看不清别人脸,二度考研,终被自己理想的学校录取。

 

经历了三年的科研生活,却在开学第一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 QQ 空间留下一篇记录自己近三年科研生活的文章:「狗血的研究生生涯」,不禁让人扼腕痛惜。

 

图片来源:微博

 

血书翻译「70 年华诞该不会容下一个普通的研究生,石柯,徐海银 我看你们有多吊,让我们看一下华科的水多深!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9 月 4 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回应此事,有校内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正在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图片来源:微博

 

 

事件概括

 

据知情人士的相关报道和作者文章中的自述,实验室负责人大老板是石柯教授,陈泽民的直接导师是徐海银副教授。

 

开学初石老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工作,而徐老师在没有和石老师协商好的情况下让陈某跟着自己长期在外边做项目,且多是一些杂活。

 

石老师和陈某因奖学金、笔记本、论文、转组、座位、校招和毕业延期一系列问题产生矛盾和不愉快。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而跟着直接导师徐老师一年多,陈某既没有锻炼到自己的能力也没拿到该有的报酬,更多的是被压榨廉价劳动力,同时也错过了在学校好好做项目的时机。

 

徐老师对其开题、论文和毕业,找工作问题一概不管不顾,最终选择留下血书和文字记录,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部分网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导师斗法,把学生祸害其中,难辞其咎;另外一种认为徐老师是渣导师,石老师做法虽欠妥当,但总体来看是为了学生好。

 

每个人角度和立场不同,本事件中笔者不做过多评价,只愿逝者安息。

 

 

残酷现实把导师和学生推到了对立面

 

尊师重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古人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互助、包容等。

 

而在现实面前,导师作为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的掌舵人,管理者,职业被过度高尚化,权利也过于集中化。

 

学生多处于被动和弱势的一方,如果没有太强的冲突和矛盾,鲜有学生愿意站出来与导师抗争,而少部分学生与导师抗争的代价往往也是惨重的。

 

国内高校最近频频爆出硕博士与导师之间矛盾激化和利益冲突事件:

 

  • 2018 年 3 月,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子陶崇园因不堪导师的重压跳楼身亡;
  • 2018 年 12 月,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陆经纬用自己的生命和导师做最后的抗争;
  • 2019 年 1 月,中科院硕士因署名问题状告硕士期间导师。

 

轻则毕业延期,学位难保,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着实令人痛心。

 

笔者作为过来人,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实现导师和学生科研(ming)和能力(li)双丰收,双赢的局面,再不济二者也能和平共处,顺利毕业。

 

 

处理师生关系,避坑是最佳方案

 

要说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最佳解决方案,那就是:选个好导师。

 

选导师一定先看人品,再看科研能力和研究方向。

 

  • 生物学霸之前就给大家安利过几个评价导师的网站。
如中国教育在线、导师评价网、RATEMY-PROFESSORS、找个好导师小程序外加个人主动检索等等方式来避免入坑渣导师。

 

  • 其次通过人脉和网络平台寻找到导师所在实验室的师兄师姐。
作为同道中人的师兄师姐多数都会客观地叙述实验室的现状和导师的品格,处事方式等等。

 

  • 此外可在考研笔试之后提前去实验室实习。
如果真的遇到不适合或者无良导师,面试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导师。

 

最后再给大家几点选导师的参考标准:

 

  • 有师德,能够以学生为本
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带学生,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科研人脉圈,可以 push 学生,少施压。

 

  • 导师的科研平台、课题方向
对导师和其科研平台,课题方向提前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学习。通过阅读和学习导师的文章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及实验室在同领域中所处水平,通过师兄师姐了解实验室所做项目。

 

  • 导师的工作风格
不同的导师工作特点不同。
圈养型: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
散养型:平时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学习,但规划好课题的大致思路和方向;
不养型:学生自己来成长,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要慎重,要么自己成大佬,要么自己毕业无望。
请各位学神、学霸、学渣们结合自身性格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遇到渣导师,该如何智取

 

这是所有人都不愿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棘手,但并非没有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信息的高速传播和网络平台的多样化,为捍卫自己的平等权益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

 

不妨借鉴前人经验:

 

  • 2016 年 5 月 17 日电子科大学生在校内论坛发帖爆料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导邵振海「借学生名义敛财」、「欺凌学生」、「威胁学生」、「辱骂师生」等多项罪名。校方的反应是绝不护短,雷厉风行,5 月 18 日就有了行动并回应舆情,下午校方调查令其停课。

     

  • 2018 年 1 月 1 日北航女博士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1 月 11 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报称,经调查,情况属实,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

     

  • 2019 年 5 月苏大附一院心血管主任医师杨向军,被其博士生实名举报「乱装支架,装一个回扣一万元」,被举报后,杨向军被带走调查,其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也被免除,苏大已于 7 月 4 日决定给予杨向军开除党籍处分。

 

回顾这几次成功的斗争经历,我们不难从中总结出一些可行措施

 

  • 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要产生厌世轻生的思想和行为;

     

  • 保留证据,如导师做出违规违纪行为,保留文字性、视频、语音和图片证据,以免受到排斥和威胁时,自保和自证清白;

     

  • 利用好舆论手段,通过政府举报、网络论坛、贴吧、媒体等发声,来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利用舆论优势,全力以赴抗争到底。

 

除此以外,笔者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

 

  • 学会拒绝
对于导师的不合理要求和安排,我们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如果导师依然固执己见,可以寻求学生处、辅导员的帮助和领导的施压。
 
  • 学会求助他人
压力过大、心情苦闷或者无法排解的时刻一定要寻求学生处,师兄师姐或者好朋友,家长的帮助。

 

  • 学会利用法律武器
可以咨询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务人员、学工会、学术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等),要相信正义不会缺席。

 

当然,个人的力量永远都是脆弱的,以上这些手段也并非万全之策,只能治标不治本。

 

而从大层面上限制导师权力、完善退转学制度、完善学校管理等都是更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学界对此呼声很高,但一直未闻风声,笔者在此也不作赘诉了。

 

科研本应是一方净土,希望师生们都能专注于学术科研中,不用烦心繁杂的利益纷争。

 

笔者希望每位同学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导师,愉快地度过自己的科研时光,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早日毕业。

学术圈

大多数人做科研都有这样的一个缺点

2019-9-4 7:17:04

学术圈

sci-hub建站8周年了

2019-9-6 17:59:59

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保证内容正确或赞同其观点。
如转载稿涉及失效、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修改、删除相关文章,请留言反馈
Notice: When your legal rights are being violated,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